目前分類:臺北 Taipei (29)
- Sep 23 Fri 2016 09:35
食旅踩線體驗團-老台北城市散策之旅_老店粉分享2
- Sep 22 Thu 2016 14:00
食旅踩線體驗團-老台北城市散策之旅_老店粉分享1
此次很榮幸受邀參與由經濟部商業司主辦、與中國生產力中心協辦的2016食旅台灣味之台北行程,於其行程中拜訪了鬍鬚張寧夏創始店、百年小春樓滷味、魏姐包心粉圓、與超過一甲子的知名閩菜館福州新利大雅餐廳,午後更跟隨著台北城市散步專業導覽造訪台北城,透過此趟行程,進而瞭解老台北城美食與城市故事。
台灣為一海島國家,從早期至今湧入了許多來自他鄉的移民,經由時間流動而產生了族群區域效應,漸而在台灣各縣市發展出各具特色之飲食文化。台北為台灣經濟首都,從經濟發展史與歌曲之中,能依循脈絡瞭解其匯集我國國民與異鄉人之夢想,更衍生了許多飲食文化。在此趟參訪行程之中,我們瞭解了各家對創始精神之堅持、與食客間亦師亦友之交融情節,聽著主敘者的聲音傳來,仿佛呈現在眼前。
- Apr 15 Fri 2016 16:27
【銀翼餐廳Yin Yih Restaurant】翱翔四海的川揚名饌 World renowned Sichuan dishes
追溯銀翼餐廳的歷史,和中華民國的空軍關係匪淺。民國21年中央航空學校於大陸杭州成立,其中的餐飲部即為最早的前身。由於地緣之便,以淮揚菜為主。抗日期間隨中央政府遷至重慶,因而又加入了川菜的色彩,現今所謂的「川揚菜」特色,便是立基於此。
民國38年隨空軍到台灣,隸屬於空軍新生社(空軍軍官俱樂部前身),專門接待空軍將校級軍官並製作特殊國家節慶或慶功宴時,總統及高級將領的餐點佳餚,偶爾軍官們也會邀請民間友人來用餐。當時的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注意到這種狀況,於是推動將餐廳民營化。民國42年,餐廳正式轉為民營,並以空軍徽章「銀色飛翼」的象徵「銀翼」為餐廳命名,期許不忘空軍的根本。由當時原班團隊繼續經營,廚師們也是在軍中時就一起合作的伙伴,第一任總經理為張瑞雲先生,他過世後則由林桂英女士擔任董事長,藍隆盛先生擔任總經理。
- Apr 15 Fri 2016 16:15
【度小月擔仔麵 Dosyue】百年經典小吃擔仔麵 Traditional Snack Food with 100 Years of History – Danzi Noodles
台南度小月擔仔麵是起源自光緒21年(1895年)的百年老店,到民國103年正好一百二十歲。光緒年間,洪家先祖洪芋頭在福建海澄到台南府城之間的外海從事漁業,每年清明至中秋期間海象不佳,渡船當有傾覆之險,往往漁獲清淡,俗稱小月,乾脆做個小麵攤生意以度過小月。幸得名師真傳,成為風味特殊的擔仔麵。每每於沿街叫賣時,日本人或是富裕人家會叫至家中,洪芋頭便挑著擔子進門,現煮現吃。
到了第二代的洪公,開始在台南水仙宮前定點販售,並懸掛「度小月」招牌於麵攤前,從此度小月和擔仔麵便結下不解之緣,成為台南府城最富盛名的傳統小吃之一;第三代洪振銘於台南市中正路始有正式店面;及至第四代洪秀宏將家族事業改革為企業化經營,甚至進軍海峽對岸。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歲月,無論經營的形態為何,始終堅持以傳統古法製作,保持不變的擔仔麵風味。
- Apr 15 Fri 2016 16:02
【欣葉台菜創始店 Shin Yeh Restaurant Original Restaurant 】走向國際的台灣料理 International Taiwanese cuisine
民國66年,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董事長李秀英女士在台北市雙城街的巷子裡,創立了欣葉餐廳,當時店內只有十一張桌子,提供簡單的台式料理。三天親友捧場的蜜月期過後,寥寥可數的客人讓她憂心忡忡。一日來了兩位從國外返台的客人安慰她:在台灣吃了許多餐廳,唯獨在欣葉拿到的餐具是溫熱的,「我進來這裡感覺很安心」,大膽預測這家餐廳不久後必定高朋滿座。這樣的鼓勵讓她彷彿吃了定心丸,餐廳的生意果然也漸入佳境。
開業不久時,有客人認為她端上桌的不過是家常小菜,不登大雅之堂,當場轉身走人;讓她大受打擊。但相反的也有客人認可欣葉的菜餚品質,在此辦理高價的宴席。但結果菜餚都太大盤,只好打包回家。這些客人的意見讓她開始思考,要如何打破當時台菜餐廳只有清粥小菜、無大菜的既定印象,經過多次與廚師的溝通改進,也融入母親早年在神明節慶宴客時的菜色,開始將台灣筵席菜帶入台菜餐廳。
- Apr 15 Fri 2016 15:46
【古都食堂 Ku Du Restaurant】「堅持」,讓古都走的更長、更遠 Persistence, to make Ku Du walk longer and further
以傳統台南料理聞名的「古都食堂」,前身是一個在吉林路騎樓下的小吃攤,於民國79年設立,當時是由第一代楊月照女士負責,主要賣的是快炒海鮮、擔仔麵、以及一些小菜。由於夫家姓朱,大家都稱楊月照女士為朱媽媽。由於小吃攤的生意不錯,三年後便將店址遷移到旁邊的161巷,有了自己的店面,約20多坪,當時取名為「古都海鮮」。後來在民國91年搬遷到目前的店址,並將「古都海鮮」改名為「古都食堂」,現在由第二代的姊弟接手,民國63年次的朱奕哲負責整個餐廳經營,曾在來來飯店擔任甜點二廚的姐姐朱奕如則負責外場管理。
說到廚藝的學習,朱媽媽回憶說:「我的廚藝都是來自婆婆的指導。以前婆婆是在日本獲得助產士的資格,後來在台灣衛生所工作,每次她下班回來就教我做菜,因為我本身對吃也有興趣,對於做菜不排斥,將基本功學了起來。後來想到要做小生意,就想到要做吃的。」朱媽媽的海鮮熱炒、炒螺肉、炒飯、炒麵、或是絲瓜粥等都十分受到歡迎,朱媽媽做小吃攤的時候,都由先生朱永光在一旁幫忙,但生意太好的時候,先生會因為忙到喘不過氣來而生氣,在一旁的客人為了吃到美味的料理,便會幫忙端菜、洗碗,希望夫妻不要吵架,也成為當時有趣的畫面。
- Apr 15 Fri 2016 15:34
【北平田園餡餅粥 Beiping Rural】菜根生香館賓盈門的北方麵點 Northern food which is deliciously made from vegetable roots and filled with guests
北平田園創立於民國65年,創立此間小館子的鄧慶瑜老先生,今年已是87歲高齡,故鄉北平的他目前已移民加拿大。但說起這家店的源頭,不能不提到民國42年的東山島之役。國軍在此役人員損失慘重,尤其是鄧爸爸當年所在的傘兵部隊,多數人不是戰死就是被俘,得以平安回到台灣的人,彼此間有一股很特別的生死情誼。因此鄧爸爸和一群戰友退伍後,便開了這家麵食館。這群來自北方的漢子憑著記憶做出家鄉味道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因此山東伊府麵、四川旦旦麵、河南焙麵,甚至於槓子頭,都曾經在這裡出現過。小小的店面裡,還有蔣緯國將軍於民國68年題的「田園」二字,是對鄧爸爸照顧軍中同袍、凝聚眾人感情的期許與支持。
原本跟隨父親的腳步投考軍校從軍的鄧中平,民國51年出生,是創辦人鄧慶瑜先生的長子。早年報考軍校,從中正預校、海軍官校,一路讀到政治作戰學校畢業,並投身軍旅。在父親及叔伯們年紀漸長之後,離開了軍隊回到小麵館幫忙。卻發現自己從國家的大軍營投入家庭中的小軍營,父親軍事化的教育在他學習北平田園麵館中各種麵點時,不曾稍稍放鬆。年紀和輩份都最小的他,搬東西、揉麵,什麼粗活都交給他做。也因此練就一身製作牛肉麵的好身手。但他也看到市場與趨勢的變化,對於全部手工的工序產生懷疑,試圖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,這種嘗試常常與父親產生衝突。
- Apr 15 Fri 2016 15:21
【上海鄉村 Shanghai Kitchen】道地.本幫江浙料理 Authentic flavor, Shanghai style, Exquisite Jiangsu and Zhejiang cuisine
「上海鄉村」這個名稱其實來自於香港九龍。創辦人薛其尉先生某一年到香港,路途中看到一家名為「上海鄉村」的餐廳,由於上海菜深受寧波人的影響,而鄉村料理往往又保留了最多地方口味,於是便借用其名,做為自家餐廳的名稱。
薛其尉先生來自江蘇無錫,薛家在無錫可謂大戶人家,祖上三代都曾當官。民國71年,創立了上海鄉村餐廳。最初,餐廳位在台北市仁愛路與杭州南路口,掌廚的則是隨薛先生來台的家廚,餐廳裡僅有二張桌子。每天,薛老板總是要親自走遍附近的市場採買當天要用的材料,因此常有菜單之外的意外好料。沒有多久,二張桌子就不夠用了,用餐時間客人往往得排隊等候。秉持著以客為尊的精神,於是搬遷至目前仁愛路較大的店面。由於作工精緻、口味道地,服務又好,很快便聲名遠播,顧客絡繹不絕,政商名流都要來嘗嘗道地的江浙菜。
- Jan 22 Fri 2016 10:54
【大三元酒樓 Three Coins Cantonese Restaurant】讓行庫高官眷戀回流的美味 The Delicacy Appealing Officers in a Bank
臺北市中正區因為有著臺灣五大老行庫的總部均設立在此,且重要政府部會集中,所以稱之為臺灣早期的「曼哈頓」也不為過。這裡有一家四十多年歷史的粵菜餐廳,由於鄰近昔日的證交所,附近號子也多,據說當年只要看收盤後這家餐廳的用餐人潮,就知當天的臺股漲跌,所以素有「金融餐廳」的稱號。
這家創立於1970年的大三元酒樓,六層樓外牆立面,以行雲流水的書法寫上李白的《客中作》:「蘭陵美酒鬱金香,玉碗盛來琥珀光」,董事長邱靜惠女士熱愛藝術,從外牆便足見其心。邱靜惠為書法大師張炳煌學生,店內所有筆墨皆出自張炳煌之手,裝潢古韻典雅,藝文氣息濃厚。
- Jan 22 Fri 2016 10:51
【大眾素味餐廳 DaZhong Vegetarian Restaurant】總鋪師的轉型好手藝The Chef’s Transformed Cooking Skill
現代人越來越講究養生,不但吃健康素的人越來越多,連「素友」社團也不少呢!如果提到樹林這邊素友的聚餐地點,沒有人不知道這家總鋪師開的大眾素味餐廳,你是否也想來「素素看」?
為人苦幹實幹的阿明師以外燴起家,他說:「人生就是許多因緣的總和。」本名許原明的阿明師,岳父是當地望族,成家後不久,他開始思忖立業,就有跟岳父租房子的海產店打算歇業,他出手承接後,開始有了大眾餐廳的根基。生意越做越好,好到位子都不夠,這時住隔壁的岳父剛好喬遷新居,他打通兩間,並往二三樓發展,從1985年創立以來,不出幾年時間,大眾餐廳成為在地企業老闆及市井小民口耳相傳中的好口碑餐廳。
- Jan 22 Fri 2016 10:48
【小南鄭記臺南碗粿 Shiaonan Zhengji Tainan’s Rice Cake】深藏碗裡的料豐味美Rich and Tasty Ingredients Hidden in a Bowl
碗粿是流行於華南、臺灣的米製小吃,將糊化的米漿置於碗內蒸炊成形而得名,有鹹的也有甜的。鹹口味又分為兩種,一種是白碗粿,蒸熟後才將配料放在碗粿上;另一種是直接在米漿裡放入配料一起蒸熟,例如臺南碗粿,據說延平郡王(鄭成功)就很愛這道庶民小吃。
早期臺北人對臺南的碗粿非常陌生,現在想在臺北吃道地的臺南碗粿,老饕多半指名萬華這一家,「小南鄭記」從叔公祖那一代繼承而來的口味,到現在六、七十年沒變過。1970年爺爺鄭椅祿從臺南帶著家傳手法來到北部打拼,剛開始騎著腳踏車在龍山商場叫賣,如今不但已傳承四代,還在臺北開了五家分店。靠著口耳相傳,不只臺南人吃了有想家的感覺,像文英阿姨、蔡閨等老一輩藝人也成為主顧,還有不少日本客人很喜歡這一味呢!
- Jan 22 Fri 2016 10:45
【小春樓滷味 Shiao Chun Lou Braised Snacks】百年招牌正式嫡傳重新發光 Making the brand with a hundred-year history Brilliant Again
話說西元1916年日治時期的臺灣,有位福州人輾轉到臺北落腳,在大稻埕圓環附近開了一間食堂叫「小春樓」,門庭若市,生意興隆,尤其他的滷味,是真正替小春樓打響名氣的功臣。第一代先祖葉朝銓,人稱「葉師傅」,苦心經營出口碑,可惜在當年敏感局勢下,不得不隱匿名聲,改換招牌低調經營,直到2014年6月8日,方由第三代嫡傳子孫正式傳承小春樓名號,並於今年堂堂跨入百年。
「一代傳一代,小春樓滷包獨家配方只有葉姓嫡傳才傳得到。年輕時對家族繼承沒想太多,是扶養父親長大的姑姑過世後,才認真思考葉姓子孫的責任,將阿公留下的小春樓招牌恢復回來,並期許在這個根基下繼續交棒下去,香傳下一個一百年。」第三代傳人葉淑美表示。
- Jan 22 Fri 2016 10:40
【水戶日本料理Shuihu Japanese Restaurant】見證時代的懷石料理Kaiseki Witnessing the change of time
有時為了特別的理由,例如慶生、家族團聚、好友久別重逢,或即便單純只是一種享受美食的心情,人們會想要吃點精緻高檔的料理。這個時候,水戶日本料理就非常適合收入你的口袋名單。
水車、狸貓、和式拉門、禢禢米,氛圍十分典雅靜謐,有著濃濃日本風格的水戶日本料理,店名來自著名的時代劇「水戶黃門」,是1984年開業三十餘年的老字號懷石料理,一路走來,它見證了臺灣的經濟起飛,也旁觀了時代的更迭,但專心一意地以時令嚐鮮為原則,激發出當季食材最華美濃郁的原味手法收服人心始終不變。
- Jan 21 Thu 2016 17:39
【朱記餡餅粥店Zhuji Meat Pie and Millet Gruel Restaurant】懷念北方家鄉的老滋味An Old Taste of hometown in North China
開業至今超過四十年的朱記餡餅粥創立於1973年,是北方麵食界的老字號。店內提供道地牛肉餡餅、蒸餃、小米粥、炒手、刀削麵等美味餐點,一直以來深受消費者喜愛,因此一路開拓事業版圖,如今已是擁有十八家分店的企業規模。一進入位於臺北市仁愛路上的朱記總店,立即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濃厚人文風格,裝潢的概念,據說是仿照創始人北平老家的模樣,引人懷舊的氛圍,令人潮日日絡繹不絕,宛如舊時客棧。
朱記第一代負責人朱老先生,原是國民政府遷臺後的退休老兵,因難忍思鄉之苦,同時也希望讓第二代的眷村子弟能嘗到家鄉的滋味,所以與同鄉好友楊晉勇等三人,在臺北幸安國小附近開了第一家的朱記餡餅粥創始店。十幾年後,朱老先生因移民國外,楊老先生遂接手經營,時至今日,現已交棒第二代,並逐步於新竹以北的百貨公司設立分店,有了如今的規模。
- Jan 21 Thu 2016 17:30
【快樂地水果吧 Happy Inn Juice Bar】單純原味,誠心不變A Simply Original Flavor, Unchanging Sincerity
1985年開業的快樂地水果吧,是臺北許多喜愛果汁吧現打果汁的人,從小到大的記憶。三十年來,已有人喝到三代同堂一起光顧,不少小小孩從小看到繽紛香甜的果汁,都會在吧臺底下墊著腳尖、拉長脖子,想知道果汁是怎麼變出來的,如今長高以後,已經會開心地告訴店員:「我長得比櫃臺高出半個頭了!」
這間照顧全家大小都健康快樂的快樂地,是阿照和小燕三十年前離鄉背井到臺北,從水果買賣開始,用心累積對水果的了解,並因緣際會得到貴人相助,經過無數次的摸索嘗試,開始在臺北老百貨的今日百貨經營快樂地水果吧,並慢慢建立起商譽,連日本知名雜誌都前來慕名採訪。
- Jan 21 Thu 2016 17:13
【京都鐵板燒 Kyoto Sukiyaki Restaurant】國際大導盧貝松訪臺必吃The Restaurant visited by Director Luc Besson
老字號「京都鐵板燒」餐廳開業二十八年,老闆凃有平回憶創業初期,臺北頂多四、五家鐵板燒餐廳,當年股票上萬點的時候,可說是令人瘋迷的貴族料理。由於時代的改變,現代人要湊足十人一桌的中式宴客形式已不容易,因此從那時候起,高級鐵板燒就成為三、四人商務接待絕佳的選擇。
凃有平有個特殊觀念,他說:「經營餐廳跟其他事業不一樣,面對消費者,必須『讓他贏,讓我輸』,經營才會長久。」亦即讓客人賺到物超所值的口腹滿足、或貼心坎的禮賓服務、或精緻稱頭的排場,甚至賺到多年累積的友誼,是他的待客心得。
- Jan 21 Thu 2016 17:09
【怡人園 YiRen Garden】一家三代熬煮出的幸福味 The Three- Generation Blessed Taste
日劇中常會有那麼一家熱鬧又老牌經營的餐廳,從爺爺奶奶到孫子孫女,都是餐廳一份子,他們關心客人的喜怒哀樂,伴隨鎮上居民的人生起伏,走在小鎮,遠遠地只要看到餐廳的燈亮著,彷彿就覺得心安,疲累的身體和受挫的心靈頓時得到安頓。
永和怡人園就是一家伴隨當地人成長的餐廳。1972年的永和,到處是成衣工廠和稻田,工人下工要找吃的並不容易。第一代的曾老奶奶心想,那就來擺攤賣涼麵跟滷肉飯、夏天賣蜜豆冰,讓下工後的街坊鄰居可以飽餐,好好休息。至於「怡人園」這個雅致的名字,則是出自曾爺爺的靈感:「怡情最愛老紅酒,人樂同登曾氏園……那店的名字就叫做怡人園吧!」
- Jan 21 Thu 2016 16:54
【西門町美觀園 Ximending Mei Guan Yuan】見證時代變遷的美食 A delicate witnessing the change of times
有一種店,你一踏進去就彷彿回到六、七十年前:店裡大眾化食堂的明亮空間,老闆親切明亮的招呼聲,空氣中飄來廚房柴魚高湯濃郁的香味,簡直像是穿越時空,回到爺爺年輕時的臺灣。
創立於1946年,位在西門町的美觀園,正是這樣一家默默見證時代變遷,同時又能在變換快速的歲月中,保有自己風格的店。第一代的爺爺張良鐵創立美觀園,見證了臺灣經濟起飛與繁華。當年,他赤手空拳從彰化員林來到臺北打拼,在「柳屋」日本料理店擔任掌廚之職,之後張良鐵更在戰後去到日本,向已經回國的柳屋老闆學習到完整的日本料理精髓。
- Jan 20 Wed 2016 17:28
【唐宮蒙古烤肉涮羊肉餐廳 Tang Gong Mongolian Barbecue and Instant Boiled Mutton Restaurant】秀味十足的大火快炒 Stir-fry with full flame
- Jan 20 Wed 2016 17:17
【海霸王 HaiBaWang】熱賣超過百萬桌的懷念料理A nostalgic cuisine sold over a million tables
走到中山北路,只要一看見高聳的建築上三個大大的「海霸王」,很多人都會油然生出許多回憶。海霸王見證了臺北的繁華與許多人的生命故事,而它自己本身也是一段精采的故事!
海霸王的第一家餐廳是在1975年,由莊榮德先生先創立於高雄,再從海產料理興盛的高雄來到臺北,當時很迅速便擄獲臺北人的心,全盛時期在臺灣有高達十四家分店。臺灣餐飲業這幾十年來歷經極大變化,許多老店紛紛歇業,屹立不搖的老店如海霸王,近幾年來有了令人懷念又驚訝的改變,它依然保有臺式桌菜的傳統風格—寬敞的場地、劃一的制服、親切的招呼與笑容、大圓桌與紅桌布,而同時又貼合這幾年的懷舊風,以經濟實惠的價格,讓客人重新回味經典臺式桌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