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花蓮 Hualien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利用在地食材,以季節性精緻套餐聞名的銘師父擔仔麵,自宜蘭羅東到花蓮落地生根已有41個年頭。人稱銘師父的莊忠銘先生是餐廳的創辦人,民國62年即在花蓮市彰化銀行旁擺路邊攤,銘師父回憶起他的餐飲生涯過程,每十年便是一次轉型。

銘師父一腳踏入餐飲界,可說是一通來自父親的電話。銘師父45年次,當時17歲的銘師父還在台北信義路研習攝影,沒想到在花蓮的爸爸突然決定頂下一個小吃攤,想自己做生意。付了八萬元的頂讓費,莊爸爸跟著小吃攤的老闆在短短的四十天內學會了基本廚藝,但因當時缺人手,硬是將身為老大的銘師父從台北叫回家來幫忙。小吃攤位在花蓮的彰化銀行旁,雖說是個路邊攤,所販賣的菜餚卻多達五十多種,銘師父回憶:「當時一天煮掉快220斤的米,白天的攤位主要賣肉羹、豬皮、各式熱炒等,晚上則讓弟弟接著做,鹹酥蝦、炒韭菜這些下酒的菜餚就在晚上搭配生啤酒賣,所以這個路邊攤又被在地人笑稱「彰化大飯店」。銘師父說,當時每天三點就要起床準備食材與備菜,有十多個助手,一天營業額約在新台幣一萬元,生意相當興隆。轉眼間,因為社會的變化快速,都市更新等政策執行,十二年的路邊攤也畫下休止符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ors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老邵餐館在花蓮市擁有一定知名度,以外省麵食著稱,從創店至今,整整五十個年頭。第一代是由劉春蓮女士於民國53年在雲林創立的「老邵籠包」,老邵餐館的老闆邵士金則為第二代。邵先生提到開店的這段往事:「我爸爸是浙江人,媽媽則是本省人,當時一家人住在雲林的眷村。為了討生活,選擇開小吃店,因為爸爸是外省人,所以選擇做麵食類的小生意。雖然媽媽當時對麵食並不在行,但當時眷村裏的叔叔、阿姨都會來幫忙,也教媽媽製作不同的麵食,久而久之就上手了。」目前雲林本店仍有經營,由邵士金的弟弟接手,以湯包為主,邵先生則於民國76年來到花蓮,隔年則開立「老邵餃館」,之後改名為「老邵餐館」,除了主食仍以麵食為主外,更增加許多媽媽的拿手菜餚,像是魚鯗燒肉、炒餅等,當然廚藝都傳承自邵媽媽。

說到媽媽的拿手菜餚--魚鯗燒肉,邵士金特別作介紹,還提到”鯗”這個字的發音為“想”的同音。邵先生現場拿出親自曬了7-10天的鰻魚,並介紹這道菜餚說:「台灣應該只有我們在販賣「魚鯗燒肉」這道菜的作法很麻煩,尤其是魚的處理程序十分費工。這道菜所使用的鰻魚都是從花蓮外海捕獲的野生鰻魚,拿到新鮮的鰻魚之後,要先殺魚,抹鹽後撐平,在屋簷下有風的地方風乾7-10 天,但不能曬到太陽,之後束袋包裝讓它熟成,將熟成的鰻魚洗掉灰塵之後,即可切塊與三層肉後段部位一起燒,即完成這道菜餚。」另外,還提到已經不賣的「老邵餃子」,邵士金說,「老邵餃子的餡是由一半生肉、一半是煸炒過的熟肉拌出來的,相當費工,炒的熟肉還要加上大茴香(八角)、花椒等香料,有些台灣人覺得味道太重,不太能接受,所以就不賣了,但其實這就是道地的瀋陽老邊餃子,這道菜也是由眷村的老鄉傾囊相授而來,我也在思考應該將這道菜再拿出來賣,不然老菜就要失傳了。」從此處,也看到老闆在傳承上的用心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ors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石庭客家小館是花蓮著名的客家餐廳,其前身是民國74年在花蓮民國路開設的「翠亨村客家小館」,由第一代的林張戊妹女士負責,第二代林運松則在之後繼承家業,石庭是目前花蓮具代表性的客家菜餐廳,道地的客家味道來自於苗栗頭份,用純米製作的客家甜點「粢粑」更是受到在地人的喜好。

林運松回憶這段往事,卻意外與茶事業有關。林運松說:「朋友想去花蓮開茶行,因此詢問我們的投資意願,當時媽媽的一句話「有去一擔材,沒去家裡愁」(意思:是有做有機會,沒做就困坐家中),讓我們決定冒險一試,民國71年便全家搬到花蓮,並在花蓮開設了這家茶行。由於開設茶行認識許多茶友,於是有了許多喝茶、品茶的聚會,我們客家人最為好客,所以也常邀請這些朋友到家中,媽媽便掌廚燒一桌道地的客家料理給這些朋友。由於媽媽的好手藝,茶友們紛紛鼓勵我們開一家客家菜館,禁不住朋友的慫恿,我們便在民國74年於花蓮民國路上開了「翠亨村客家小館」,佔地四十多坪,串起我們與餐飲界的緣分。」

文章標籤

taiwanors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臺灣後花園的花東地區,眾所周知是這座島嶼最後一方淨土,但當地伴手美食,除了麻糬你還能想到什麼?倘若有機會遊玩此地,問問好客的吉安鄉人,他肯定為你推薦這味吉鄉好客粽。

粽子這道傳統美食,早已不是端午節才吃的專利。做為兜遊花東旅途中的止饑小點,外帶不但超級方便,且粽葉就是最天然的包裝與餐具,不會製造過多的垃圾汙染花東美好的風景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ors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